一場秋雨一場寒,每次南方受冷空氣影響,起了連綿陰雨,溫度也會跟著驟降幾度。常常聽老人家說,每當“翻風落雨”時,關節便會有如天文預報般發出“ 陣痛警告”,關節炎不受控制地發作,令人僵硬不適,嚴重者甚至會影響走路。到底為甚麼天一冷就導致膝關節疼呢?是不是因為穿不夠衣服,沒做好保暖而導致的呢?
“翻風落雨關節痛”是有科學根據的
曾有研究發現,氣壓低亦是關節炎的一大誘因。
2014年,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研究團隊找來了二千多名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做了二萬三千多次的評估,以膝蓋腫脹和疼痛作病情指標,經計算病人的「病情活躍指數」(Disease Activity Index),再跟當日天文台的氣壓數據來作比較。他們發現,大氣壓力越低,痛楚和腫脹越為明顯,並且獨立於溫度和濕度。
香港港怡醫院骨科名譽顧問醫生袁智斌表示,當下雨前夕,氣壓往往會下降,若關節有勞損退化的情況,病人體內的液體便會透過關節軟骨,滲入軟骨下形成水囊,而軟骨下的骨骼相對較多神經線,當壓力大或有勞損,磨擦或壓力傳該部位,便會產生痛的感覺。
所以,翻風落雨就關節酸痛是有科學根據的!
為什麼有人一冷就會關節痛?
關節炎最明顯的特徵是遇寒冷疼痛加重,膝關節的周圍軟組織少,肌肉相對較少,外界刺激容易通過皮膚、皮下組織、關節囊等對關節內產生影響。
因此,膝關節對外界的溫度變化更加敏感,膝關節長時間的寒冷刺激會導致膝關節血管痙攣,容易誘發膝關節疼痛。
所以患者在冬季要注意全身和關節部位的保暖,尤其是病變部位要特別加強保護。潮濕的環境與皮膚,都會導致關節疼痛症狀加重。
哪些人群易得關節炎呢?
不愛運動者。
我們的關節表面是一層軟骨,關節的退行性改變也往往是從軟骨開始的。軟骨是一種像海綿一樣的多孔組織,它的營養和代謝產物交換不是通過血液,而是通過交替的擠壓和放鬆來進行交換的。對於不愛運動的人,這種對關節軟骨的擠壓就比較少,容易導致關節軟骨“營養不良”,一旦出現損傷不易修復。
運動過度者。
我們的膝關節像機器一樣,磨損是有限度的,如果長期高強度或大運動量負荷,超過了關節軟骨自我修復能力,即使沒有發生損傷,也會導致關節退變加速,過早發生骨性關節炎。
老人家說穿得太少會“冷親個膝頭"? 膝蓋痛是被凍出來的嗎?
雖然受寒和關節炎之間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如果本來就患有關節炎,寒冷的確會加重病症。
到了冬天,愛美人士要風度更要溫度,建議加強腿部的保暖,不要硬扛,覺得冷的時候加多條長褲是個很好的選擇,也可以佩戴護膝保暖。
如何正確地保護膝關節呢?
以下5點非常重要:
1. 給膝關節“減負”
主要就是指減輕體重,研究顯示,減輕體重是有效緩解膝關節疼痛的方式,膝關節承受人體數倍的力量,在減輕體重後,膝關節負荷下降,疼痛就能得到緩解,尤其針對肥胖患者,如果BMI指數超過24,那麼減輕體重對保護患者的膝關節就尤為重要了。
2. 避免爬山,減少下蹲及上下樓梯
爬山,下蹲及上下樓梯都會顯著增加膝關節的負擔,如果已經出現膝關節疼痛的患者應盡量避免此類動作。
可以採取慢跑、快步走、打太極拳等方式來鍛煉。
3. 加強下肢肌力的鍛煉
強有力的大腿肌肉可以明顯改善膝關節的疼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採用直腿抬高的方式進行鍛煉。
仰臥平躺在床上,健側腿屈膝踩床,腰部貼緊床面,患側腿逐漸抬起,大概抬到腳後跟離床面15 厘米左右的高度保持3秒,然後緩慢勻速地落到微微接觸床面時,再次緩慢勻速地抬腿,重複之前動作。10 次為一組,每天2-3 組。
4. 適時的運用輔助支具
如已經出現膝關節疼痛的老年患者,可以運用拐杖,分擔膝關節的受力。
5. 注意膝關節保暖
日常生活加強膝關節保暖,可能會減輕膝關節疼痛,防止膝關節疼痛復發。
關節炎非常常見,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會有一兩個得關節炎的人。關節炎患者,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按照醫囑治療。同時要注意正確用藥、適當休息、注意保暖、熱敷或者冷敷,並保持適量的運動,這些都有助於緩解症狀和減緩疾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