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 2021-12-09 9:00

隨著運動健身的人越來越多,出現運動損傷的情況也逐漸增多,坊間廣傳的“損傷後24小時內冰敷,超過24小時採取熱敷”的說法靠譜嗎?要冰敷還是熱敷,小編在這裡就向大家介紹一下。

認識冰敷熱敷

🧊冰敷冰敷的效應在於使局部血管收縮、血循減少,因而降低組織的新陳代謝,達到抑制炎性反應的作用。

熱敷使局部血循增加,有助於移除肌肉疲勞所產生的乳酸堆積或炎性物質,因此也有消炎作用;而溫熱使人身心舒暢、肌膚舒展。

———————————————————-

🤔問:跌倒損傷後究竟是冰敷還是熱敷呢?

💬答:其實,損傷後該採用冷敷還是熱敷,應當取決於是急性損傷還是慢性損傷。急性損傷常由於突發的外傷引起(運動傷害,或是急性關節炎如:痛風、退化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等),通常立即引起疼痛,對於急性損傷,應該儘快冰敷。

冰敷方法:將冷水浸泡過的毛巾放於傷部,每3分鐘左右更換1次;也可以將冰塊裝入塑膠袋內進行外敷,每次20分鐘左右,冰敷應分次進行,間隔至少30分或更久。

冰敷注意事項:冰敷時間不宜太長以免凍傷。於冰敷治時,患處會先感到冰冷,及後數分鐘會感到麻痺和皮膚變紅,這些現象應於冰敷後十五分鐘內漸漸消退。若患處於冰敷後有持久的紅疹、痛楚或不適,應儘快求醫。

———————————————————-

🤔問:那麼急性損傷超過24小時就要採取熱敷嗎?
💬答: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冰敷的階段長短,要看傷勢的嚴重性而定,並非人們常說的“前三天冰敷、三天后熱敷”,若是患者患處持續腫脹,冰敷就要繼續進行。

在急性損傷的最初3~5天內,只要出血受到控制,後續也未發生炎症或腫脹,便可以交替進行冰敷和熱敷。

冰、熱交替式方法:10分鐘冷敷,然後10分鐘熱敷。冰敷時血管收縮,轉換為熱敷後血管會舒張,大量的血液流入受傷區,有利於受損組織修復。不過,若非專業人士,有時很難判斷出血是否得到了控制、炎症是否存在,用了熱敷可能會加重症狀。在這一階段,最保險的辦法,還是先諮詢一下醫生。

———————————————————-

🤔問:慢性損傷為什麼要熱敷
💬答:慢性損傷,通常因肌體長時間反復勞損和受到過度使用而緩慢起病,如慢性、長期的肌腱炎,像是下背痛、頸肩症候群、過勞性肌腱炎、疲勞、局部酸痛等。慢性損傷後通常使用熱敷,熱敷能幫助緩解肌肉緊張、減少疼痛、增加韌帶和肌腱的彈性、增加局部血供應。

熱敷方法:一般需要15~20分鐘,可以用熱瓶子、熱毛巾或者市面上賣的熱敷袋進行。

熱敷注意事項:使用熱瓶子之類的器具需要外裹毛巾或者衣服,以防止熱灼傷。於敷治後,患處應感到和暖和皮膚短暫變紅。若患處於熱敷後有持久的紅疹、痛楚或不適,應儘快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