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是近年常被關注的話題。今期我們請來澳門中醫生公會副理事長郭慶華中醫生,與我們談談中、西醫“結合”的現況。
理解“融合”的定義
郭慶華中醫生認為,近數十年來興起中、西醫結合浪潮,但歷經半個多世紀,依然沒有促成中、西醫在學術層面上的真正結合。“中、西醫在理論、邏輯上均截然不同,唯一共同點是治病和恢復人體健康,以及對於某些疾病仍然束手無策。我認為,所謂“結合”應指相互會合後不分彼此,二而為一。而到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並沒有出現一種匯中、西醫學知識為一體,又不同於中醫和西醫的新醫學體系。”
郭慶華中醫生說,事實上在中、西醫結合的名義下,中醫藥之學術反而頗受質疑。但中、西醫結合,不應視為讓兩種截然不同的醫學在理論上相通互融,而是應該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使中醫藥特色發揚、承傳。”
中、西醫貴在並存
中、西醫會以不同角度看待病症,郭慶華中醫生以最常見的普通感冒(俗稱“傷風”)為例: “西醫致力於找出並消滅細菌、病毒的方法,合成可以阻斷、催化人體中各種化學反應的藥物等等。而中醫則視患者自身各部功能的平衡,診察病因及病位,利用中藥或食物來調整體功能以自身之力排除病毒。同樣是普通感冒,中醫所開的方子,因季節、氣候、體質不同,有百種以上的複方。一般可以在兩、三日夜內治癒,根據身體狀態配合針灸。這種理解類似於現代醫學認為普通感冒從開始至結束,時間約為七天,即正常人普通感冒七天內,正常身體功能便會將病毒消滅,感冒好轉。”
“其次,中醫和西醫在治病切入點、治療目標、治療環節及治療途徑上有較大區別。西醫講究治病,而中醫則注重調節平衡,依靠自身免疫系統和自愈功能。以調經為例,注射黃體酮是西醫採取的常用方法,效果立竿見影,但容易打亂月經週期,一旦停藥又會反彈到以前的狀態;而中醫則以不打亂人體規律為基礎,通過調節肝腎和沖任,使身體逐漸形成自然的月經週期,還要考慮到今後不復發,過程確實慢,但各有各的特點。”
郭慶華中醫生認為,兩種醫學體系如能“和而不同”,使中、西醫達至“並存”的狀態更為理想。“當務之急應該是如何使中、西醫學在臨床治療上相互配合、相互協作,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在醫療體系上建立中、西醫會診制度,中、西醫根據其各自的理論、方法、標準對病者進行診療,相互補充。”
協作方式作結合
在郭慶華中醫生看來,“配合”或“協作”是中、西醫最好的合作方式,且兩者間以主、次分。“例如,骨折的治療是中、西的協作治療的一個比較好的例子。前期以手術恢復結構及固定,同時及早加入中醫特色的輔助治療,比如口服接骨續斷,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藥,並以針灸、理療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傷口癒合,功法鍛煉結合生活療養。兩者互相配合,各取其優勢以實現最高的臨床治癒率,而不是令兩種不同醫學體系結合,才是中、西醫‘結合’的最好理解。
勿斷章取義片面理解中、西醫
郭慶華中醫生提到,不少患者會按照自己的主觀認識理解中醫,難免斷章取義。“譬如把中醫的五臟與西醫解剖學中的器官混為一談。也遇過有病人會以比較片面的觀念來理解中醫,如小腿肌肉經常發生痙攣,則認為單純是缺鈣,要求中醫生開鈣片,而忽略了考慮其他因素。”他指出,中、西醫各有特點,因此均不宜片面理解兩者。。
鳴謝:澳門中醫生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