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荔枝飄香的季節,荔枝品種琳瑯滿目,剝開殼,晶瑩剔透的果肉一咬下去,爽滑甘甜的口感令人停唔到口。但過量食用荔枝,小心得上“荔枝病”。
為什麼會出現“荔枝病”?
一般認為,“荔枝病”是指由於進食荔枝而引起的低血糖症。患者會出現突發性頭暈、出汗、面色蒼白、乏力、心慌、口渴、饑餓感等症狀,重者可有四肢厥冷、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甚至抽搐和突然昏迷等症狀,發病者多為兒童。
有研究發現,這是由於荔枝中的兩種物質“次甘氨酸A”和“α-亞甲環丙基甘胺酸”影響了人體糖代謝,兩者會破壞機體的一些脫氫酶,阻斷脂肪酸的分解,此時脂肪酸代謝被抑制,當人體儲存的糖原耗盡後,不能產生新的葡萄糖,就會出現低血糖。
如何“合理食用 ” 荔枝?
1、别空腹、别過量
空腹時血糖會下降,如這時吃大量荔枝,荔枝中含有的次甘氨酸A和α-亞甲環丙基甘胺酸會阻斷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等物質轉化成葡萄糖,導致升血糖的途徑被切斷,所以如空腹時大量進食荔枝,遇到體內儲存的糖原耗盡,加之沒有新的葡萄糖供應的情況,就會出現低血糖。
《澳門一般居民飲食指南》建議,應保證每天攝取2至4份不同顏色水果(160-320克)。假設全天都吃荔枝這一種水果,一天的量差不多10~20顆左右。吃荔枝也得有講究、有節制,尤其是自身調節能力差、兒童、老人、孕婦等人群更要適量食用。
2、糖尿病患者慎吃
近日內地媒體報導,一名女子因一次性進食過多荔枝,出現了頭暈、乏力的症狀,甚至需送院就醫。據悉,該患者平時屬於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一次性吃下太多荔枝,出現糖代謝紊亂的情況,被診斷為糖尿病酮症。經過一個星期的住院治療,該患者的各項指數才恢復正常。
荔枝含糖較高,對血糖控制不佳人群及糖尿病患者而言,吃荔枝並不會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反而可能會由於過量進食而導致糖代謝紊亂,因而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