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健康Easy知 全部
最後更新: 2022-12-07 17:49

12月7日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節氣。

俗話說“小雪封地,大雪封河”。我國古代文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其意為時至大雪節氣,天氣越來越冷。進入這個節氣,意味著氣溫顯著下降。


健康飲食,多留心

      天氣寒冷,許多人會喜歡吃薑母鴨、羊肉爐等鍋物,祛寒保暖,可能會造成熱量攝取量過多;天冷時因水份補充不足,造成血液過度濃稠,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另外,飯後避免立即泡湯,建議飯後2小時再泡湯,泡湯時間每次以不超過15分鐘為原則,泡湯時也要多注意水溫及緩慢入池泡湯(由腳開始,逐一到半身,最後再全身),同時別忘了多補充水份。

運動保暖,護身心

溫差大,民眾運動前的充分暖身,至少10至15分鐘;運動前、中、後需補充水份,及完整收操與運動後保暖。運動項目與強度,應視本身情況量力而為。若本身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運動時更要留意自身狀況,天冷以室內運動為主,若運動時發生胸悶痛、呼吸喘、冒冷汗等症狀,應立即停止運動,尋求旁人的協助且盡速就醫。救援時間是最重要的關鍵,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容易導致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冬天出門,要暖心

民眾早晚出門時,應注氣溫變化,現正值暖冬,但早晚溫差大,多留意氣象預報及室內外溫差,記得適時添加衣物保暖,並以洋蔥式(多層式)穿搭法,來預防溫差所帶來身體健康的危害。有慢性病患者,務必定時服藥,並隨身攜帶健保卡與緊急用藥,以確保自身安全,並養成定期量血壓的好習慣。


“大雪”來了,很多疾病也來了!

大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真正進入到寒冬,氣溫下降。同時會引發的很多季節性疾病或基礎疾病的加重。“大雪”來了,很多疾病也來了,尤其是這10種!

1. 防猝死——寒冷誘發猝死

首都體育學院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的閻守扶教授2015年在接受北京日報採訪時表示,冬季是猝死的高發季節,因為冬季天氣驟冷、人體基礎狀況較低、血管彈性較差、血壓易於驟然升高、室內外溫差過大等,都極容易引發心源性猝死

2. 防肺病——寒冷誘發慢阻肺

天氣寒冷,一些肺部疾病也高發。河南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趙麗敏2020年在其醫院公眾號刊文中表示,慢阻肺患者就診率明顯增加,尤以有長期吸煙史的老年男性為多見。

3. 防心梗——寒冷誘發心梗

冬季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高發季節,河南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黃彥生2020年在其醫院公眾號刊文提醒,高血壓等慢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要特別注意。

4. 防腸胃炎——寒冷誘發腸胃炎

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丁松澤2020年在其醫院公眾號刊文提醒,冬季也是消化道疾病相對多發的季節,比如急性腸胃炎,患者會出現腹痛、腹瀉、噁心等症狀,多是因為食用生冷食品或暴飲暴食引起的。

5. 防摔傷——天冷濕滑易摔傷

“數九寒天,骨科疾病發病率呈高發趨勢,主要集中在骨折、扭傷、頸腰痛和關節病等。”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桑志成2018年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如是說。

冬季多地出現大雪天氣,即使沒有下雪的地方,天冷路面也容易結冰,對於老年人來說,有可能就是出門遛彎的功夫,就摔倒了,出現意外。

6. 防關節炎——寒冷誘發老寒腿

膝關節炎,在民間也稱“老寒腿”。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主任醫師李玉軍2020年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介紹,我們常要求關節炎病人‍‍在保守治療時要注重保暖,保暖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比如,冬天要穿厚些、佩戴護膝,盡量穿長褲等,都是為了減少低溫、冷風對關節的刺激,減少疾病的發作或減輕症狀。

7. 穩血糖——寒冷致血糖升高

糖友冬季的血糖要比春秋兩季高,上海市奉賢區中心醫院內分泌代謝科於雪梅2019年1月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這是因為寒冷會刺激交感神經,而冬季食慾好進食多,戶外活動卻明顯減少,這些因素都使得血糖升高。

8. 降血壓——寒冷致血壓升高

《高血壓患者血壓季節性變化臨床管理中國專家共識》指出,數據顯示室溫>5℃時,氣溫每下降10℃,收縮壓平均上升6.2毫米汞柱。夏季血壓控制良好的高血壓患者,冬季血壓可能明顯上升。

因此建議,在天氣逐漸轉涼的過程中,高血壓患者一定要做好血壓的監控測量,了解自己的血壓波動情況,及時與醫生溝通。

9. 防感冒——流感、感冒盛行季

此時正是流感、普通感冒、肺炎盛行之際,應做好防護,預防疾病。尤其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應該避免流感等疾病的發生,以免引動舊疾。建議儘早接種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未病先防。

 10. 防燙傷——寒冷取暖易燙傷

老年人對溫度的感覺沒有那麼敏銳,在烤火或使用熱水袋時,容易因對溫度的錯誤感受而燙傷,特別是糖尿病患者,燙傷之後傷口癒合緩慢且更容易感染,從而造成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