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全部 健康Easy知
最後更新: 2022-11-17 16:41

因應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近日已錄得多宗類鼻疽個案(今年截至11月12日已錄得累計36宗個案),雖然有關傳染病暫未在本澳出現,但為避免該病於本澳傳播,衛生局已採取多項措施加強防範,包括制定《類鼻疽病例定義和處理程序指引》、持續做好病例監測預警、提高前線醫療人員警覺性、加強公眾教育宣傳等。

衛生局呼籲公眾(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應儘量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或泥水,進行有機會接觸土壤或泥水的活動時,應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如手套、水靴),接觸後應即時進行清洗或淋浴。注意食物衞生,不要飲用未經煮沸或未經處理的水。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市民如出現疑似病徵,應儘快就醫以利獲得適切治療。


類鼻疽(Melioidosis)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致的人畜共患傳染病。此細菌屬假單孢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尤其是濕潤的黏土。類鼻疽多表現為無症狀感染,其臨床症狀具有多樣性,出現臨床症狀的死亡率約為 40-75%。類鼻疽主要於東南亞地區首例類鼻疽於 1911 年在緬甸首都仰光發現,現今主要於東南亞(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流行,其它地區也有零散報道病例,多因旅遊至流行區後發病。

1. 傳染源

  • 傳染源主要是受污染的水土壤
  • 許多動物均可能被感染,包括羊、馬、豬、猴、囓齒類及鳥類等,但目前尚未證實這些動物確實為重要傳染源。

2. 傳播途徑

  • 接觸傳播:皮膚傷口接觸受污染的土壤或水,為最主要的傳播方式。
  • 空氣傳播/消化道傳播: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
  • 血液/體液傳播: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人傳人),但非常罕見。

3. 潛伏期

  • 一般為 2 至 4 周,通常第 9 天為發病高峰期,最短可為 1 天,最長可長達數年。

4. 易感人群

  • 長期病患者(如糖尿病、腎病、肝病、慢性肺病、地中海貧血、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
  • 從事農務實驗室醫護工作者可能於職業環境中受感染。

5. 病徴

  • 類鼻疽感染在人類中並不常見,且多數表現為無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可因嚴重受傷、燒傷或其他疾病而轉為出現臨床症狀。
  • 類鼻疽臨床症狀具有多樣性,多數表現為急性症狀,死亡率約為 40-75%。
  • 主要臨床表現包括:肺炎、局部感染(例如皮膚膿腫、軟組織膿腫)、內臟器官膿腫(如肝、脾、腎)、泌尿生殖道感染、敗血症或感染性休克
  • 常見病徵包括:高熱、寒戰、氣促、肌肉疼痛或腫脹、皮膚潰瘍化膿、胸痛、咳嗽、咳血、氣促,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6. 治療

  • 抗生素治療有效,一些慢性感染可能需要較長期的治理。

7. 預防措施

  • 現時沒有任何疫苗或藥物可預防類鼻疽。

預防措施包括

a. 避免接觸土壤及泥水,尤其是存在開放性皮膚傷口者,及長期病患、免疫功能受損者。

b. 進行有機會接觸土壤、泥水活動時(如園藝活動、農作),應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例如:佩戴手套並穿上水靴。

c. 參與戶外水上活動時,應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如河流、池塘或湖泊)。

d.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應進行清洗或淋浴

e. 倘在土壤、泥水中受傷,應盡快清潔傷口,並及時就醫

f. 注意食物衞生,不要飲用未經煮沸或未經處理的水

g. 接觸可疑病人及病畜時應注意個人防護,接觸後應作皮膚消毒


《類鼻疽病例定義和處理程序指引》和講解會影片可到連結:https://www.ssm.gov.mo/portal/csr/ch/main.aspx,在衛生局傳染病資訊網頁-防疫監控-防疫指引-醫護人員或市民專欄內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