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 2022-10-17 16:16

相信不少人小時候都聽爸媽說過“要多吃魚才會變聰明”,確實吃魚對於腦部相當有幫助,不過好處可不僅於此,魚類的營養也對身體有相當多的益處。

“澳門一般居民飲食指南(2017) ”中指出,水產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含有豐富的動物性蛋白質,但脂肪含量平均較禽畜肉類低,且大部份水產海鮮富含omega-3脂肪酸、EPA、DHA。指南建議每週最少攝取8盎司(約320克、8兩肉)水產海鮮。

所以,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得注意了,飲食上可增加魚蝦的攝入量,同時減少一部分畜禽肉攝入。

關於為什麼推薦大家吃魚、如何選購新鮮魚類,這篇文章就來和大家詳細說說。


吃魚有哪些好處?

陸地生物大多是靠油脂儲存體力,而魚則是靠肌肉中的蛋白質來儲存體力,所以魚肉含有較多的蛋白質,一般含量為15 %~ 22 %,並且還是優質蛋白質,吸收利用率高。

魚常年生活在水中,需要身體即便是在0 ℃也能保持正常的運作,所以它們的脂肪結構很長且不規則,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為n-3 系列。特別是生活在海水中的魚類,含量更為豐富。富含n-3 系列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具有抗炎作用,可降低血膽固醇水平、抑制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臟病風險和患癌症的風險。

另外,魚的肝臟中維生素A 和維生素D 的含量也較為豐富,可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利用,還對眼睛的健康有益,可預防夜盲症。


甚麼時候的魚肉最好吃?

平時大家常吃的畜禽肉,在宰殺後要經歷幾個小時的時間才會到熟成階段,熟成階段才最美味。而魚類則不同,魚在宰殺後熟成的速度很快,放一小段時間更鮮美。有些魚也會在剛剛過僵直期的時候味道更鮮美,大約是死亡後的8 ~ 24 小時,但如果過了僵直期,魚肉便很容易腐敗變質。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餐館都會有“活魚現殺”吧。


建議吃哪些魚?

雖然推薦大家經常吃魚,但也不是什麼魚都能吃。特別是海水魚類,可能會存在重金屬污染的問題,魚肉中污染物含量的多少與它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水域有關,處在海洋食物鏈頂層的大型掠食魚類,毒素含量更高。

全球製造出來的所有化學物質最後幾乎都會積累在海洋生物體內,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二噁英與多氯聯苯,會危害我們的神經和大腦,有機污染物還會造成肝臟損傷、癌症以及內分泌失調。

2017 年1 月18 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環境保護署(EPA)發布最終版魚類消費建議,推薦每週吃227 ~ 340 g低汞魚類,不要選擇汞含量高的魚類,比如大耳馬鮫魚、大目金槍魚、馬林魚、劍魚、新西蘭紅魚等。至於具體推薦吃哪些魚類可以看下圖:

( 圖片來源:美國FDA 魚類食用建議 )

另外,備孕女性、孕婦和幼童應當避免進食體型較大或捕獵性魚類,例如金槍魚(特別是大目金槍魚和藍鰭金槍魚)、金目鯛、鯊魚、劍魚、旗魚、橘棘鯛和大王馬鮫魚等,因為這些魚類的重金屬甲基汞含量可能較其他魚類更高。


如何挑選一條好魚?

要想吃到美味、營養又安全的魚肉,就需要在選購魚的時候多留心一些。建議可參考以下4 點來購買:

①看魚鱗:魚鱗看起來新鮮發光,緊貼在魚身且不易脫落,如同鎧甲一般,這就是新鮮的魚;而不新鮮的魚,魚鱗失去光澤、鱗片較為鬆散容易脫落,不緊實。

②看魚鰓:新鮮魚的鰓部清潔乾淨,顏色鮮紅,沒有黏液和臭味,腮蓋和魚嘴巴都是緊閉的;而不新鮮魚的鰓部呈暗紅色、灰紅色,甚至綠色或白色,黏液增多,有腥臭味,腮蓋鬆開,嘴巴張大。

③看眼睛:新鮮魚的眼睛清亮凸出,黑白分明;而不新鮮的魚眼睛塌陷,眼珠渾濁還有白膜。

④按壓魚身:新鮮的魚用手按壓魚身不凹陷、有彈性、手感發硬,肉較軟的部位按壓下去以後可立即恢復,魚肚子不膨脹;而不新鮮的魚用手按壓魚身凹陷、手感發軟、黏手,柔軟部位按壓後不能復原,並且由於細菌繁殖的作用,魚肚子會膨脹,肚門突出。

另外,如果是選擇活魚,活潑好動、反應敏銳的最為上等,行動遲緩或浮於水面的可能是即將死亡的魚。


適當增加魚類的攝入對健康有益,但建議別吃淡水生魚片,也要少吃烤魚、炸魚。因為,淡水魚做生魚片可能存在寄生蟲和細菌污染問題,而烤魚、炸魚都可能產生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