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又稱“世界心理健康日”,由世界心理衛生聯盟 (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 WFMH)於1992年倡議,訂定每年10月10日為“世界精神衛生日”,期望能打破人們對精神疾病的偏見與迷思,進而促進精神衛生及心理健康照護的意識與權益。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面對COVID-19之前,全球約1/8的人患有精神障礙,而相關服務、技能和資金遠低於需求。COVID-19之後一年,更使全球遭受焦慮和抑鬱的人增加了約25%。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損害了數百萬人的心理健康,還影響了精神衛生服務提供,使得服務需求缺口更大,造成了全球精神衛生危機。
根據衛生局澳門自殺死亡監測結果,本澳今年首季錄得14男14女共28宗自殺死亡個案,年齡介乎23至91歲;較上一季增加6宗,較去年同期增加18宗;在此28宗個案中澳門居民有25宗,非本澳居民有3宗。第2季錄得12男7女共19宗自殺死亡個案,當中澳門居民有17宗、非本澳居民有2宗,總數較今年首季減少9宗,減幅約32%。根據資料分析,自殺的可能原因依序主要是慢性或生理疾病、精神病、賭博或財政問題等。
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導“將人人得享精神健康福祉作為全球優先事項”,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不但要學會關愛他人,更要學會關愛自己。在持續的抗疫道路上,生活免不了踫踫撞撞,面對苦難,更要在逆境中找出屬於自己的生存之路。
愛自己 👩 💝
如何在逆境中發揮潛能和恢復自信?
抱持希望,理性思維
“考試成績不理想,我肯定沒有前途。”;“疫情下沒有工作,我被社會淘汰了。”以上的念頭曾在多少學生和在職人士腦海中出現過?從不安中滋生的災難性思維會放大負面情緒,否定自己的努力和過度的自貶,令我們”未戰而敗 “,放棄自己。其實遭遇挫折,所付出的努力仍然擁有價值,學到的知識和工作技能仍可令我們一生受用。抱持希望和理性的想法讓我們在艱難時刻仍可抖擻精神,繼續發揮,例如是相信自己總可以再進步和找到發揮的機遇,再探索其他升學途徑或就業選擇。
專注當下
有世界級的運動員表示自己在比賽落後時是這樣想: 當時我沒有放棄,放開不去想輸贏,一劍一劍地打出去這是我的最大得著,亦會幫助我應用在日後的比賽。
在逆境受壓時專注在當下眼前的事,一心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例如考生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仍可繼續專注地回答餘下的題目;在職人士於行業暫時不景氣時仍可繼續專注做好手上的工作。堅毅頑抗逆境的經驗也可成為日後進步和成長的養分。
從經驗中學習
在過去兩年多的“抗疫”歷程裡,我們總能從中學到一些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是在疫情期間,保持起居作息規律、健康飲食、適時運動、以不同方式與別人保持聯繫等;在待業或迷茫的日子裏,擴闊自己的眼界和拓展其他可能性。回顧過去及參考前人的成功經驗有利於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去繼續克服各種挑戰。
愛他人 🤗💕
“污名化”和”精神健康不公平”有甚麼關係?
污名化(Stigmatisation)加劇了”精神健康不公平”,令很多精神疾患者未能得到一般人所享有的醫療資源。病者通常被誤解和標籤為:
- 因為個人原因而患病(例如性格軟弱、意志力不足)
- 古怪、異於常人、難以預測、甚至可怕、有暴力傾向
- 不能痊癒、不可靠、不適合受聘於工作和融入社會
污名化會令患者:
- 受到不公平的社會排斥,更難融入於學校、職場或社區等各範疇
- 因害怕受歧視而隱瞞疾病或延誤求醫,導致本來可及早控制的病情不必要地惡化
- 負面標籤自己為低人一等、失去自我價值或難以康復,形成自我污名化(Self-stigmatisation)而承受更大的傷害
以上對精神疾患的標籤和刻板印象都是 錯誤 的,實情是:
- 精神疾患的病因十分複雜,例如遺傳、大腦病變、童年經歷、生活壓力和社交支援不足等因素與患病都有顯著關係,所以不能武斷地將病情只歸因於患者
- 有外國研究推算約95%的暴力罪行與嚴重精神疾患沒有明顯關係;嚴重精神疾患者成為不同暴力事件受害人的風險反而比一般人士高出兩至百多倍不等
- 有很多得到科學證實的治療方法能有效控制病情,患者亦可以繼續發揮自己的才能,作出貢獻,服務社會
如何改善“精神健康不公平”及消除污名化?
- 以持平的態度去恰當地認識及處理精神疾患,包括澄清常見的誤解、察覺早期的病徵和及早尋求專業協助,切勿畏疾忌醫
- 對患者及其親人表示關懷和接納,鼓勵病者抱持樂觀的心態和積極行動控制病情,並避免作出帶有冒犯或貶低的言行,進一步損害患者及其家人的精神健康
- 支持病者盡量保持與其他人在學校、職場或社區等各範疇的正面接觸,發展潛能和繼續貢獻社會,拒絕孤立自己和自我污名化
衛生局表示,新冠疫情持續超過2年,鄰近地區疫情也反覆不斷,市民難免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安、焦慮和精神壓力等心理問題,故此市民疫情期間應堅持實行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不抽煙、少喝酒及放鬆心情,同時也應主動聯繫及關心身邊人,尤其長期病患及長者,受情緒困擾人士更可積極和主動地尋求專業協助及輔導。
衛生局轄下的塔石、筷子基、黑沙環、青洲、海洋花園、湖畔嘉模及下環衛生中心均設有心理保健門診,此外亦持續協助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及澳門婦女聯合總會等民間非牟利團體,設置社區心理輔導機構,為市民提供免費心理諮詢服務,而受情緒困擾及感到絕望的人士亦可直接致電明愛生命熱線:28525222,尋求情緒疏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