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健康Easy知 全部
最後更新: 2022-08-15 15:00

據《2021年中國女性健康白皮書》顯示,50%女性受到痛經困擾,以輕度痛經為主。其中,33%伴有中度痛經,約10%出現重度痛經症狀。

相信不少女性經歷過痛經,可能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等生完孩子就好了”。那麼,生孩子真的可以治痛經嗎?答案是,不一定!那女性痛經的時候該怎麼辦?除了多喝熱水、多休息,你需要瞭解更多。


1、女性為什麼會痛經? 🩸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痛經。痛經指月經前、後或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通常位於下腹部恥骨上(我們常說的小肚子),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內側。嚴重者可出現噁心、嘔吐、出冷汗等症狀。

1)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女性在月經初潮 6-12 個月開始出現的痛經,無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這種類型的痛經一般是由於子宮局部前列腺素分泌失衡引起子宮痙攣性收縮所致。月經來潮時,如果經血不能通暢的流出體外,子宮內膜分泌的前列腺素加快子宮平滑肌的收縮,用來幫助經血流出,這種收縮就會引起痛經

根據病因,痛經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原發性痛經,一類是繼發性痛經。

2)繼發性痛經指由盆腔內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來月經早期時沒有,但隨著年齡增長才出現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等,繼發性痛經需要到醫院進行診斷和確定病因,並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2、痛經的程度如何劃分?

1)輕度痛經

有疼痛症狀,但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無噁心、嘔吐等症狀,幾乎不需要服用鎮痛藥。

2)中度痛經

對日常工作、生活有一定影響,幾乎沒有噁心、嘔吐等症狀,需要服用鎮痛藥,服藥後疼痛得到明顯緩解。

3)重度痛經

對日常工作、生活有明顯影響,伴噁心、嘔吐等全身症狀,鎮痛藥緩解疼痛的效果不明顯。


3、生孩子能治好痛經嗎?🤱🏻

上一輩人常說的“姑娘時痛經,生孩子治病”的說法,其實不無道理。

因為確實有不少人,生完孩子後,痛經的症狀減輕了很多,有的甚至再也不發生痛經了。但也有不少人說,生完孩子後,依然痛經,與生孩子之前比,一點沒變。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因就在於,生孩子對不同原因導致的痛經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生孩子可以大大緩解原發性痛經。“十月懷胎”的過程中,女性生殖器官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子宮變大,生殖道擴張,內分泌環境改變,引發痛經的因素解除,相關因素引起的痛經就會得到緩解,甚至消失。而繼發性痛經是由於盆腔記憶體在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通俗來講,就是本來應該長在子宮腔與子宮基層的子宮內膜組織,有一部分跑到了子宮腔外部,異位的內膜大多數位於盆腔,但也可能侵犯全身任何部位。當月經來潮時,子宮腔內部和外部的內膜同時脫落出血,子宮腔外部脫落的內膜和出血不能通過陰道排出,只能在體內聚集,因而產生疼痛。 在懷孕和哺乳的過程中,因為激素水準的變化,異位的子宮內膜病灶會有一定程度的萎縮。生完孩子後,痛經可能會稍微減輕,但隨著月經恢復,病灶復發,痛經仍然會出現,甚至加重

由此可見,生孩子只能緩解部分原發性痛經,暫時緩解某些器質性病變導致的繼發性痛經,但大多數繼發性痛經在生完孩子後,即使過一段時間,還是會復發。所以,有的人生完孩子痛經的症狀大大減輕,而有的人卻沒有改變,因為導致痛經的原因不同。


4、痛經,你該怎麼辦?

第一,放鬆心情,不要焦慮。很多女性在月經來臨之前就會陷入焦慮,結果不良情緒加劇了痛經。要適度的放鬆心情,坦然對待,可以用工作或其他娛樂活動轉移注意力,可一定程度的緩解痛經。

第二,養成健康的飲食及作息習慣,保持合理的營養攝入,經期前、後,儘量避免生冷辛辣食物。避免熬夜,用一個健康、充滿活力的身體來迎接月經的到來。

最後,明確痛經的原因,積極治療。女性出現痛經時,首先應該去正規醫院就診,明確痛經的原因,對症治療。 總之,生孩子能不能緩解痛經,答案不是絕對的。導致痛經的原因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只有搞清楚了痛經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有效緩解痛經。


5、中醫痛經食療保健法

痛經,臨床上常見有氣滯血瘀,寒凝胞中,濕熱下注,氣血虛弱,肝腎虛損等症候,根據各種症候不同,食療保健的方法也不同,分別如下:

1. 氣滯血瘀

玄胡益母草煮雞蛋

材料:玄胡索10克,益母草 20克,雞蛋2個。

做法:將以上3味加四碗水同煮,待雞蛋熟後去殼,再放回鍋中煮20分鐘左右即可飲湯,吃雞蛋,分二次食用。


2. 寒凝胞中,分為陽虛內寒及寒濕凝滯

陽虛內寒:當歸生薑羊肉湯

材料:羊肉500克,當歸30克,黃芪30克,生薑5片。

做 法:羊肉切塊,與當歸、黃芪、生薑加水以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炖至羊肉爛熟,調味即可吃肉飲湯。

寒濕凝滯:姜艾薏苡仁粥

材料:乾姜、艾葉各10克,薏苡仁30克。

做法:將乾姜、艾葉用二碗水煎至一碗備用, 另將薏苡仁加水煮粥至八成熟,入藥汁同煮至熟。


3. 濕熱下注

土茯苓芡實薏仁湯

材料:土茯苓60克,芡實30克、生薏仁30克、 瘦豬肉150克、生薑1-2片。

做法:將以上材料一起放進煲內,加入清水 1500毫升(約6碗),大火煲沸後改小火煲約1個小時,調味即可飲湯食渣。


4. 氣血虛弱

烏豆蛋湯

材料:烏豆(黑豆)60克,雞蛋2個。

做法:將烏豆與雞蛋加水同煮,待雞蛋熟後去殼,再放回鍋中煮20分鐘左右即可飲湯、吃雞蛋,分二次食。


5. 肝腎虛損

熟地杞子烏雞湯

材料:熟地30克,枸杞子15克,烏雞一隻。

做法:將烏雞與熟地、杞子同放入燉盅內,文火燉約2小時,調味後吃肉、喝湯。


想了解更多中醫食療配方及功效,歡迎查閱澳門衛生局資訊:https://www.ssm.gov.mo/sssm/2007_no8_2/2007_no2_%20282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