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何其多,不妨拖一拖:報告遲遲未交、永遠都將事情放到臨近Deadline(截止日期)才做、有時連洗澡去廁所都推三推四……以上似曾相識的情景令不少人都會不禁這樣問:自己是否患上“拖延症”?
在現代生活中,拖延現象已經變得越來越常見,因拖延而造成的心理負擔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那麼拖延症有哪些特征?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擺脫拖延症的魔爪呢?

認識拖延症(Procrastination)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認為,拖延症指的是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目前這個詞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常常是一些深層問題的表現。
科普中國網曾指出,拖延症最關鍵的行為就是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做,不能及時完成。拖延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會影響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態,以致形成心理問題。當拖延症已經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由於不能完成工作而導致心理壓力、產生焦慮、影響人際關係,並會由此產生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此時就是真正的“拖延症患者”了。
擺脫拖延症
發現自己有拖延現象,一定要及時行動起來,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擺脫拖延症呢?
一、5秒法則
知名演講者梅爾.羅賓斯提出“五秒法則”:當決心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在心中倒數 “5、4、3、2、1”,倒數完畢,立即行動!就像火箭發射一樣,不要給大腦任何遲疑的時間,屏蔽自我感受,這就是快捷解決拖延症的方法之一。
二、提高大腦執行能力
澳門大學學生事務部心理輔導員李昇恆認為,拖延症與大腦能力有著緊密的關係,特別是大腦功能中的執行能力。如果想對症下藥,可從以下行動中改善:
1. 減少起動的阻力:如起床時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起床這件事上,而是轉移到穿件美麗的衣服或沖一杯香濃咖啡,逐步減少當中的困難。
2. 瞭解自己可運用的時間:練習評估一天中學習、休息、娛樂或工作的時間,避免訂立過度理想化的計劃,同時把目標分割成可行的小目標。 調整心態:在執行計劃時,可通過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來調整身心狀態,以免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
3. 調整心態:在執行計劃時,可通過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來調整身心狀態,以免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
4. 避免分心:在處理事情時,把容易引起分心的電話、漫畫之外物移走。當有分心的念頭出現時,把這個分心的念頭記下來,讓自己先專注目前的事,稍後再作處理。
不要遲疑,一起通過以上方法來練習與拖延症Say Bye By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