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科技大學(澳科大)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以及多所國內院校攜手進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並取得重大突破。這項名為“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為靶點的重組疫苗誘導保護性免疫力”(A vaccine targeting the RBD of the S protein of SARS-CoV-2 induces protective immunity)的研究近日已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感染新冠病毒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是SARS-CoV-2(新冠病毒學名)病毒利用其刺突(Spike)蛋白受體結合區域(S-RBD)與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介導宿主細胞進入。
研究團隊發現,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域作為靶點的重組疫苗,可於單劑注射後的7天或14天內,在免疫的小鼠,兔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中誘導出強烈而有效的抗體反應。實驗動物產生的免疫血清成功阻斷了受體結合區域(RBD)與宿主細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的結合,中和了SARS-CoV-2偽病毒並防止新冠病毒的感染,其重要性在於,該疫苗能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提供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保護。團隊在感染新冠病毒人士的血清中亦發現提升了的RBD特異性抗體。
文章的通信作者、來自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的張康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建基於RBD結合區域的候選新冠病毒疫苗的潛力,同時亦審視合適的使用劑量,測試其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身上製造的對抗新冠病毒反應,以確定產生免疫反應的免疫途徑,並成為設計新冠病毒疫苗的基礎。”
研究亦發現,該疫苗為接種了疫苗的動物(包括猴子在內)提供有效而全面的保護。張教授補充,是次研究突顯了RBD結合區域在新冠病毒疫苗設計中的重要性,為通過誘導RBD結合區域的抗體而開發的疫苗提供重要的依據。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教授劉耀南醫生指出,是次研究選用商業上可行的桿狀病毒表達載體系統並應用於多種蛋白之中,如候選疫苗研發成功,便可作大規模生產。
劉耀南醫生表示,研究團隊證明了重組RBD區域疫苗有效誘發體內強效的免疫反應,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用於製造重組RBD疫苗的生物技術亦已相當成熟,可用於大規模生產疫苗,並有望成為抵禦新冠病毒的可行方案。他相信,疫苗的生產成本將是所有仍在研發的疫苗中最便宜,又稱目前與疫苗生產商簽署的所有合同中,已要求廠方於投產初期,必須預留 800萬支疫苗供港澳市民使用。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衞炳江教授認為:“疫情仍未緩減,我們迫切需要有效對付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究人員除了著力研發各種檢測系統及防護工具,以減低社區的傳播之外,亦早已預期該病毒在有效疫苗面世之前仍會持續爆發。在理大、澳科大及研究團隊的努力下,發現重組RBD蛋白疫苗可以成為對抗這場疫症的最佳疫苗選擇。我們會繼續運用自身的專業和防控方面的科技,讓大眾能夠與新冠病毒共存,並在這種‘新常態’下生活。”
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霍文遜教授亦指: “面對種種挑戰,研究團隊仍然成功設計出最有效且副作用最少的疫苗,並解決了諸多的生產問題。團隊將於短期內為這項研究進行人體臨床測試,以評估和驗證其效能。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定能為新冠疫苗的研究帶來新突破,並在不久將來開展大規模的疫苗接種。”
澳門山頂醫院醫務主任羅奕龍醫生表示,澳門特區政府持續密切留意全球疫苗相關信息,視乎哪種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佳,同時須通過3期臨床試驗,獲得監管機構審批,並可量化生產等條件。目前特區政府正與內地和外地疫苗生產機構密切接觸和聯繫,倘若有疫苗滿足相關條件,特區政府會盡快購買,為本地市民提供接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