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衛生局、慢性病防制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心血管疾病一直位居本澳十大死因前列,近年已出現年輕化的趨勢。
心血管疾病的成因與飲食習慣欠佳有關、都市人嗜吃高鹽、高糖、高脂的“三高”食物,加上缺乏體育鍛煉,工作壓力又過大,容易令身體積聚脂肪,導致肥胖,增加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慢性疾病的機會,而以上的慢性疾病正正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心血管疾病漸升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
身兼慢性病防制委員會委員及仁伯爵綜合醫院心科醫生的林如波表示,心血管疾病的確已漸升至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它的危害是無年齡、身份、地域之分!然而,心血管疾病亦是一類可防可控的疾病,人們除力行戒煙限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等健康生活模式,以及定期檢查身體外,建議在日常膳食中減鹽預防高血壓,也是一種有效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的重要預防措施。
他指出,由於血壓水平與心血管疾病發病之間存在密切因果關係,進食過量鹽份,會使體內鈉離子過多,容易在體內吸附大量水份,導致血管內體液增加(即血容量增加),從而造成高血壓。過高的血壓會導致血管壁受損,破壞血管結構,嚴重時可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撕裂。如不及時治療,後期會出現心、腦、腎、視網膜等併發症(如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風、動脈粥樣硬化、腎衰竭及視網膜病變等)。
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
而同為慢性病防制委員會委員的馮秀華醫生亦指出,一般認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年紀有很大的關係,年紀愈大者發生的機會愈高,尤其是50歲以上的人。不過近年來,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本澳心臟病患者的年齡中位數已跌至五十多歲,更曾有一例26歲的患者因冠狀動脈阻塞,發生心肌梗死,必須進行心導管手術,俗稱“通波仔”。雖然整體上年輕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實際數字不算太多,但數目的確較二十年前上升不少。
她表示,雖然近年市民已意識到心血管疾病趨向年輕化,但不少人仍然忽略病徵,甚至對疾病有所誤解,譬如:平常只要運動或情緒激動,就會出現氣喘、頭暈、胸悶、胸口會有壓迫感,甚至心悸,肌肉僵硬等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症狀,常以為「等一下就會好」,直至某次活動期間突然出現心絞痛,甚至暈倒,因而求診才得知心臟和血管功能已經受損;又如在運動期間出現心絞痛,而痛楚擴散至肩膊、手臂、牙骹,以至運動時很易氣促、頭暈及心跳嚴重加劇等,這些都可能是患上心血管疾病的警號,必須多加注意。另外,部分人或會認為肥胖的人膽固醇才會過高,但事實上即使身形纖瘦的人,亦可屬高膽固醇一族,同樣有機會患上心血管疾病。
此外,若屬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例如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等三高慢性疾病;或有吸菸、肥胖、忙碌、工作壓力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年紀超過40歲等,建議除注意生活健康外,亦應定期驗身,評估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以免延誤病情。通常標準的心血管健康檢查是每年一至二次,包括抽血、心電圖等基本檢查,根據其檢查結果,再決定是否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如活動平板心臟負荷試驗、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掃描等,若檢查結果懷疑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立刻到門診,做進一步的相關檢查,及早進行治療,以防心血管疾病發作。
世衛建議飲食減少減鹽預防高血壓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日應攝取少於2000毫克的鈉,即5克(約一茶匙)鹽;兒童應比成年人攝取更少鹽分,年紀越小,每日所需的鹽分亦越少。我們在膳食中攝入鈉,主要來源於調味料及加工食品的食物添加劑,故建議多選吃天然新鮮的食物、減少使用高鈉的調味料、採用健康烹調的方式,以及注意營養標籤成分,選購鈉含量較低的食品等;此外,定期測量血壓,可及早發現高血壓,及早控制,甚至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助遠離生命的威脅。